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80:你一着魔就不是只毁一戒,是所有的全部的法身慧命全部断掉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五十阴魔 27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661kiyhty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五十阴魔 27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 “惟除漏尽”:“漏尽”,即漏尽通。以此通是无漏禅定所发;盖行者以此定力而断惑尽漏所证之神通,故名。“恋此尘劳”:谓彼天魔鬼神皆留恋此世间尘劳境界。“佥来恼汝”:“佥(qiān)。”就是皆。

[义贯]:“一切”欲界天之“魔王”、魔民、“及与”一切“鬼神、诸凡夫天”,忽然“见其宫殿无故崩裂,大地振坼”,于“水”中及“陆”上居住、以及于空中“飞腾”之众生,“无不”因而“惊慴”,然而一般人道之“凡夫”未具五通,则因“昏”迷“暗”钝,而不知“不觉”此一切异相之真因,反而“迁”转“讹”误,以为是天地阴阳失度等因所造成。“彼等”天魔鬼神“咸得五种”报得之“神通”(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),“惟除漏尽”漏尽必须断尽所有的烦恼,这个漏就是烦恼的别名,他们没有断烦恼,没办法证阿罗汉果,所以“惟除漏尽”通(未得漏尽通),故皆知其住处之所以振裂之因;然彼等皆十分贪“恋此”有为“尘劳”之世间,“如何”能任“令汝”更修成三昧,而由你的三昧定力之光“摧裂其”结暗所成、深心所爱之住处?是故,一切“鬼神、及诸天魔、魍魉、妖精,于”你修“三昧时,佥来恼汝”,不令汝三昧顺利成就。

第四节,不迷魔即殒,迷则魔得便。只要你保持觉醒,保持觉悟,魔莫可奈何!经文:【然彼诸魔虽有大怒。彼尘劳内。汝妙觉中。如风吹光,如刀断水,了不相触。汝如沸汤,彼如坚冰,暖气渐邻,不日销殒。徒恃神力,但为其客。成就破乱,由汝心中五阴主人。主人若迷,客得其便。当处禅那,觉悟无惑,则彼魔事无奈汝何。阴销入明,则彼群邪咸受幽气。明能破暗,近自销殒。如何敢留,扰乱禅定。若不明悟,被阴所迷。则汝阿难必为魔子,成就魔人。如摩登伽,殊为眇劣。彼唯咒汝,破佛律仪。八万行中,祗毁一戒。心清净故,尚未沦溺。此乃隳汝宝觉全身。如宰臣家,忽逢籍没。宛转零落,无可哀救。】世尊在这里讲说:你一着魔,就不是只有一戒,毁一戒,他是所有的、全部的法身慧命全部断掉,所以说:宁可百年不开悟,不可一日走错路。就是这个道理!这里一再的警告,不能碰到魔事,一碰到魔事,那不是一戒、两戒的问题,是所有的法身慧命全部断除

2197页:[注释]:“彼尘劳内”:彼诸魔尚在尘劳之生灭法中。“汝妙觉中”:而你所修的大定则是在妙觉真常之中。“如风吹光”:彼诸魔若想害你,即犹如欲以风吹日月之光,毫不能着。“如刀断水”:虽抽刀断水,水中了无刀痕,丝毫不受影响,而挥刀的人徒费力气。喻魔欲坏正知正行之人一样,只是徒劳无功。“汝如沸汤,彼如坚冰”:“沸汤”,就是滚汤的水。修定者观智炽然,故犹如滚水。“坚冰”,恼乱者邪执坚固,故犹如坚冰。“暖气渐邻,不日消殒”:谓魔若来近,则行者的定慧炽然之暖气,便逐渐侵邻到他的邪执坚冰之上。“不日”,就是不会很久;不消几日,坚冰便消熔殒灭。“但为其客”:“客”者,比喻不久住者。故其魔事终不久住,不能成害。

“成就破乱”:“破”,就是指破你的戒。“乱”,指乱你的定。诸魔外道之所以能破你的戒行、乱你的定心。这是因为“主人若迷,客得其便”:主人自家若迷,]就是,现在就讲你的自觉,师父讲过了,自觉的能力不够;旁边的同参道友也没来鼓励;你本身也没有亲近善知识;三种都失,那么你的这个自觉作用就不存在。如果一个人常常亲近大善知识,有好的环境,同参道友会警告你:喔!你现在不对了,你走错路了!他就:喔!那我走错路了,我改过迁善,再回来走正路。自己一个人迷迷糊糊,在接下来,没有前面两个,那个自觉作用啊,那更难!你又不是圣人来转世的,那一个人不经善知识的开导?没有那个同参道友的扶持,你靠自己的觉悟有办法吗?这佛法不同于世间的学问啊!世间的学问啊,可以告诉你,b、p、m、f、d、t、n、…那个可以这样教啊;可以教:ABCDEFG……WXYZ,那个可以,那是符号啊!那个本性的东西,无形无相,无来无去,你怎么教呢?所以没有大善知识,你要悟,几乎不可能!应该这样讲:几乎没办法!所以,佛法无人解,虽慧不能了,佛法没有人来讲说,你就算有智慧,你没办法了解的!“主人若迷,客得其便”:主人自家若迷,客乃能得其便。所谓:“肉必自腐,而后虫生”者是也。

“觉悟无惑”:“无惑”,自不生迷惑,亦不被他迷惑。“阴消入明”:“阴消”,五阴之境消泯,即是下文所说的“色阴尽”等。“入明”,入大光明藏。以五阴尽,故如来藏光明现前,是故速即得入。“则彼群邪咸受幽气”:“受”,秉受。“幽气”,幽暗之气。谓彼群邪都是秉受幽暗之气,而得成形者。“明能破暗,近自消殒”:楞严大定的三昧光明,能破彼魔之愚痴黑暗,故他若近你,反而是他的暗性自然消失殒灭。“殊为眇劣”:“殊”,就是甚。“眇”,就是同“渺”,小也。“劣”,就是低劣。谓摩登伽母的身份与法力,实甚为渺小、低劣。“心清净故,尚未沦溺”:但以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,并非你自己自心起淫念,且有初果的道共戒在,所以能不被毁戒体,而不沉沦。“此乃隳汝宝觉全身”:这个可不一样喔,这个五阴魔,是破坏你所有的法身慧命的,一次全部没收了,“隳”,就是坏。“宝觉全身”,指全体法身。谓此五阴魔的目的,则是要毁坏你能成就的宝觉(无上觉)的全体法身。这个是很可怕的,底下佛举的这个例子,好好的警惕自己:“如宰臣家忽逢籍没”:“籍没”,就是没收。“籍”,原义为登录也;指登录其人一切所有资产,列成一个清单,然后没收入公库,称为籍没。如宰官大臣,突然忽触到大律,家财被充公。修行人若遇魔事而被破坏,一切戒体及善根功德尽皆丧失,亦复如是。

“宛转零落,无可哀救”:谓彼大臣先前得势之时虽然风光无比,今被抄家,即全家宛转飘零沦落天涯(或被放逐、充军,或被卖为奴仆、为婢、为妾、为妓);那个是很可怕的!你想想看,你现在所有依靠的财产,一下子全部被没收充公,车子也查封了,全家都查封了,这个能不哭吗?那个老公跟着二个孩子,怎么办?啊!从头再来,啊!万念俱灰了,真的!你听到这个,你就很可怕的![无法拯救。比喻若失宝觉法身,则不但道果之位被褫(chǐ:剥夺)除]褫,我们讲的褫夺终身,就是夺的意思,夺除[(官位失去),一切功德法财尽失(财产充公),从而沦落六道恶趣(宛转零落),无可救拔。唯除诸佛大悲哀愍,实难超脱苦趣。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:第十六套—[五十阴魔](9-2)

[义贯]:“然彼诸魔”见其宫殿无故崩坏,“虽”心中“有大怒”,但是“彼”犹在“尘劳内”之生灭法中,而“汝”所修的楞严大定则是在“妙觉”真常之“中”,非生灭法;故他若欲害你,则犹“如”欲以“风吹”散日月之“光”,毫无着力处,亦“如”欲以“刀断水,了不相触”。又“汝”习定之观智炽然犹“如沸汤”,而“彼”瞋恼之邪执虽“如坚冰”,但汝之定慧炽然之“暖气渐邻”于彼坚冰,彼冰“不日”即告“消殒”,彼魔“徒”然仗“恃”五通“神力,但”终“为其客”,不得久住,亦不能成害。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“成就破”汝戒行“乱”汝定心之魔事,其咎端“由汝心中”之“五阴主人,做不了主,主人”自身“若”自生“迷”惑,迷惑就是无明、没智慧。所以在座诸位!一个没有智慧的人,就是会被牵着鼻子走,会被牵着鼻子走,他一直在找修行的方法,看哪里有最快的,他就希望搞一些稀奇古怪的,越走就越远!所以这个自生迷惑,[则“客”乃“得其便”。

“当”行人“处”于此“禅那”正定之中,能常自“觉悟”而“无”所“惑,则彼魔事”之力虽强,以技无所施(没有破绽可趁),亦“无”能“奈汝何”。待你五“阴”之境“消”除(五阴尽)之后,“入”于本觉大光“明”藏中,“则彼群”魔妖“邪”本来“咸”秉“受幽”暗之“气”以成之形,汝定慧之光“明”便“能破”彼愚迷阴“暗”,因此他若接“近”你,则其暗性但“自”取“销消”,自身难保,因此他“如何敢”再停“留”下来“扰乱”你的“禅定”?反之,“若不明”其是魔,不能“悟”知其所现者并非善境,而“被阴”相,“所迷”,以致误以为是证得了圣证,]喔!那就麻烦了!“则汝阿难必”落魔道,沦“为魔子,成就魔人”之事业。又“如摩登伽”母,其身份及法力实俱“殊为眇”小下“劣”,且“彼惟”以邪“咒”欲令“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,只”欲“毁”汝之“一戒”(不淫戒),但你以“心”本来是“清净故”,并非你自己主动起淫念,故“尚未沦溺”。

而“此”此阴魔与摩登伽母相比,“乃”欲“隳”坏“汝”能成就无上“宝觉”的“全”体法“身”(亦即要将你的法身整个毁灭,并非只要破你一戒一定就好了);这譬“如宰”相大“臣”之“家”,一向得势,“忽”然触犯了大律,便“逢籍没”家私,全家大小“宛转”飘“零”、沦“落”四方,“无可哀救”。]所以,你看了这个电视剧,就有这样子的:那些大官啊,宰相啊,一下触怒了皇帝,哇!没有被斩,已经很好了,半夜就要逃跑了。唉,所以就讲了,世尊这个比喻啊,比喻的非常地恰到好处,也发人深省,大家要好好的冷静![(习禅之人,若迷五阴相,而为魔所趁,为魔所坏,亦复如是,即丧失宝觉全身,不但道果之位被除,一切功德法财亦当尽失,且从而沦落六道恶趣,无可救拔。)

第二章  五十阴魔(禅中五十境)。第一节  色阴魔境。

一、色阴区宇相(定中初相)。在座诸位!这里一个重要的观念:这五十种阴魔,统统在定中、修三昧当中才会产生!这个观念你一定要记住!不是一般人动不动就是:我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我是不是着魔了?嘿!不够资格!要着魔,还得要有资格咧!他要有禅三昧的功夫,就是在进入三昧的修行过程当中,所产生的种种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五十种境界,所以在座诸位!你一定要(有)重要的观念:这五十种阴魔,统统要有功夫的人,没有功夫,没办法的。没办法的!统统在三昧当中进行,所产生的幻相。

经文:【阿难当知。汝坐道场,销落诸念。其念若尽,则诸离念一切精明。动静不移。忆忘如一。当住此处入三摩提。如明目人,处大幽暗,精性妙净,心未发光。此则名为色阴区宇。】

[注释]:“坐道场”:“坐”者,不动也;于道场中,如法修行,身心不为凡]夫[外]道[权]乘[小]乘[、诸魔鬼神所动,名为坐。“道场”,修道或传道之场所。道场有两种:一、理事具足道场——即前经中所说严结坛场,三七日中(乃至三月等)克期取证,即于此处修三摩地,乃至端坐安居一百日不起于坐,名为坐道场。二、惟理道场——不结坛,不拘身坐,但以一切时中,行住坐卧专注修行首楞严三昧,名坐道场。诸位!要到二六时中修首楞严三昧,只有一个办法:离相无执!离一切相,没有任何的执着,就是入首楞严三昧。

“销落诸念”:诸念因为相所引起的,有相他就会产生妄念,你不必除念,了妄即离,亦无渐次,知道诸法是虚妄的,你就离,就是销落诸念。所以守本真心,是修行第一要法,你就其他统统不要管他,守住真如本性、不生不灭这一颗涅槃妙心,什么境界来,统统不要有任何的情绪的反应,来嘛,随缘来;去嘛,随缘去;内心统统无所住。修行抓到了关键,入道就很快了!二、惟理道场,就是这个道理,守住了首楞严三昧的真心。“销落诸念”:“销”,销熔、销泯。“落”,下,放下,忘却。(旧注云此相当于“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”)“其念若尽”:“尽”,销尽。(旧注云:此相当于“动静二相了然不生”。)这个我们在《楞严经》讲义,那讲过了无数次,一直重覆,那么在这义贯,我们就不再耗时间了。

“则诸离念一切精明”:“离念”,离念之真性。]在座诸位!这一句,《大乘起信论》有一句,有一句话:心体离念,是法界一总相。心体离念喔,我们的心这个体性,是:离执着的念;离分别的念;离无明的念;离颠倒的念。所以在座诸位!这个就是这样子,刚刚讲的(师父摆起双手),修行,他的观念就在这个地方:这是真如本性,(师父用右手表示)这卡住无明,(师父用左手放在右手上表示)三细六粗的无明;离念就是坚持如如不动,(双手保持不动)你不要说,啊,我要怎么样……就是守住真如不动,慢慢的它就会脱黏解的,它就黏黏……这个黏住了,把它稳住了,我什么事情都是这样,稳住真如本性,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就稳住,慢慢慢慢地,烦恼,它就没作用了!(师父把左手拿来)所以,当你如如不动的时候,当你进入真如的故乡,无明来到你家,无明来到真如的故乡,找不到位置可以坐。这里,真如的故乡,没有无名的位子,没有无明的位子。无明先生来到真如的故乡,真如的故乡说:我们这里都是真如,不好意思!这里没有你的位子。

“则诸离念一切精明”:“离念”,离念之真性。“一切”,于一切时、一切处。]记得!一切时、一切处,就是离一切念,所以离念是法界一总相。“精”,]就是[精纯不杂。“明”,即[明而不昧。]“动静不移”:“动静”,外境的动静二相。“不移”,不能动摇。]所以在座诸位!你的功夫要下,如果你今天看到某一件事情,还发大脾气啊,或者看到某一件事情,还被这情绪……然后晚上还一直闷闷不乐,在座诸位!很简单!不要把情绪带到第二天,早上你一睡醒,请归零!这样子,OK!重复做这种动作,你一定要重复做这种动作!昨天的是非恩怨、谁是谁非。谁好谁坏,全部跟我们本性没关系,然后对方如果坏,就跟我没关系,他就越坏,对不对?那越坏,那跟我们的本性没关系!越好,跟我的的本性也没关系。

所以,什么叫做涅槃?风吹雨打,跟本性没关系;山崩地裂,跟本性没关系;乃至这个无量三千大千世界,说:银河系摧毁,跟我们的本性没关系。因为它是缘起,真如本性是绝对的,现在就是你看得开吗?还是看不开?看得开,这个色身随时死亡,它用,带着真如走,真如本来并没有来去生灭,法身慧命已经活下来了。在座诸位!当法身慧命,活出了法身慧命的时候,这个色身已经是随缘,因为它是缘起的,一定会败坏的,不恋三界,知有涅槃。不恋三界,知道有涅槃的人,就不会再恋栈这个三界了,我们之所以恋栈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涅槃,更幸福的真如,更幸福的解脱。所有的众生都在追求幸福跟快乐,但是没有找的涅槃的核心价值,幸福和快乐你永远找不到!在这个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的世间,你所追求的,都是虚妄的!都是短暂的快乐。短暂的刺激,当做是享受,把错觉当做是真觉,这个就是众生,这个就是凡夫。那么我们现在动静不移。

“忆忘如一”:以闻性与意识无干,所以,意识怎么生灭?注意喔!这句话很重要!以闻性与意识无干!意识是生灭的,闻性是不生不灭的,记住:你守住不生不灭,就不要去管生灭的东西。所以师父一再强调说:我对生命无常的世间,怎么样?彻底没有意见!彻底没意见,你就不会头上安头。所以人家讲说,最近常常写信来,中国大陆、台湾:你对某某老法师有什么看法?然后,我一定跟他写:没有看法,不做批评。然后,他问你:一个某某居士,在中国大陆书写的很多:你对某某居士有什么看法?没有看法,不予置评,我不了解他,我没有看法,没有意见。每次都这样写,我哪有什么意见咧,那不能写有看法,你要写看法,种种的看法,这个人会拿我的做后台喔,然后就:你看慧律法师讲……某某法师,你看,邪知邪见!你看,某某大居士,邪知邪见!谁讲的?慧律法师讲的。你看,知道吗?我现在啊,年岁大了,我希望我能够温和地过完我的晚年,我现在的脾气都改过迁善了,我也被众生磨到也没什么个性了,但不是像年轻的时候,扣扣扣扣……!拿起关刀来,都砍!现在不会了,真的有一点年岁了,所以,很多人写信来要说,有一个人,他一直写,说:某某居士他写的书能看吗?然后,一直一直问,不停地写这封信来,大陆的,那我就跟他回答:依法不依人,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已经够多了,你都看不完啦,还看到你还打问号的居士写的,因为你还没办法确定是正知写的,释迦牟尼佛讲的你都看不完,你还看那么多?我还没有鼓励说:要看慧律法师。我教他:看佛陀的。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都这么多了,都看不完了,对不对?后来就没有再写来了。

现在回答,嗯,我觉得现在很厉害,没有得罪任何一个人,也没把柄,晚上睡觉时,也不会想东想西,年轻时挥刀厮杀(师父挥起双手做砍杀状)(大声疾呼,破斥邪说。)现在不会了。因为现在藏镜人跟史艳文(布袋戏主角)都演完了,都演完了,以前史艳文跟藏镜人都一直对呛,现在都没有了,所以闻性与意识无干,[故忆忘不能改变之。或忆或忘,自心明觉如一。此即如禅家所谓“打成一片”,觉性常现在前。]在座诸位!你能够忆忘如一,如一就是用本性在修行,没有什么情绪的高低潮,动静不移,忆忘如一,就是永远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。

 “当住此处,入三摩地”:注意这一点:就是你这样才算叫做做功夫。“当住此处入三摩地”:在座诸位!如果我们今天,内心里面有不满,然后一直啪啪啪……跟左邻右舍、同参道友一直讲:某人怎样,某人怎样,某人怎样……在座诸位!这个人没有功夫,他还困惑在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的假相里面,有是非,就是有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在某一个时间,某一个空间所发生的,那解不开,解不开!解不开就没有办法如三摩地了。没办法了。“住”,就是不动。“此处”,就是指明觉之境界。“入三摩地”,谓依于明觉本心而入于三摩地,此即本法之正修。“如明目人处大幽暗”:“明目人”,因得明觉,心眼已开,不像前之盲目昏迷。“大幽暗”,十分幽暗之暗室中。此谓,此时行者之心眼虽开,但仍与五蕴、五根缠结,为其所困,不得自由,故如明目之人处于大幽暗之室中。“精性妙净”:“精”,就是六精。见精、闻精等等,见、闻、尝、嗅、觉、知,六精。[谓,虽然已见六精本妙明净。“心未发光”:“光”,指本有之光。谓心犹未发出本有之光,故仍为色阴所覆。“色阴区宇”:“区”,就是拘囿。“宇”,即[房屋,比喻色阴。谓本心被色阴区拘于狭宇(小房子)之中。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被色阴所困住了,还没有达到色即是空,所以色即是空,那个“空”就是法身,就是真如。空不掉色阴,那就别想修行了,后面就更不用讲了,没有看破第一关的色法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在座诸位!那就不用修行了,第二关就更不用讲了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那就更微细了。

[义贯]:“阿难当知,汝坐道场”,依大佛顶法修习大定,当你已能“销落诸”妄“念”时,“其”妄“念若”已销“尽,则诸离念”之真性,便得于“一切”时、一切处皆得“精”而不杂、“明”而不昧,朗朗澄莹,外境之一切“动静”之相皆“不”能“移”转其精明,于“忆”于“忘”之间,亦皆明觉“如一。当”你“住此”明觉之“处”,而依此明觉之性“入”于“三摩地”,即“如明目”之“人处”于“大幽暗”之室中,此时虽然已得见六“精”之“性”本“妙”明“净”,]虽然你已经见到了,有一点本性的功夫了,但是没有用,起不了作用,[然以“心未发”出本有之“光”,]就是说:你有见到了本妙明净,但是呢,力道不够大,就像刚出生时的小baby一样,这小baby啊,是个人,但是他是一个没有体力、没有能力,他只是个小baby而已啊,说:心未发出本有之光,[犹为色阴所覆故,“此则名为”本心被“色阴区”拘于其狭“宇”(小屋)中之相。

 [诠论]:旧注时或将现在的修证过程,与“返闻自性”法门相对照,鄙意以为并非十分恰当。]我也是认为不恰当,因为反闻闻自性,那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,那么楞严禅三昧,那是整部楞严经,统统叫做禅。楞严的,首楞严三昧的,所以我也是认为不恰当。其理为:一、有时两个法门不尽对得上;二、有时更略嫌牵强;三、返闻自性法门为一特殊法门以求证悟专门是(明本心见本性),用的,而大佛顶法则是依于本心本性而修习这更进一步了,已经开悟了。诸位!已经开悟见性,才称为首楞严三昧,没有开悟见性,怎么能称为首楞严三昧呢?所以,反闻闻自性,只是明心见性的一个过程,到最后,明本心见本性,用这个才进入首楞严三昧,这个不能弄错的。简单讲:明心见性是首楞严三昧的基础,能这样讲,基本啊。这目标是明确的。是故两者不须混同而言:大佛顶法是大佛顶法,返闻自性法门是返闻自性法门,注意!返闻闻自性,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:明心见性。首楞严三昧,重点在哪里?是依此本性下去继续修行。简单讲,返闻闻自性那个法门,见性了,是首楞严三昧的开始。要这样的认知、认识,大佛顶法是大佛顶法,返闻闻自性法是返闻自性法门,上可兼下,而下不可兼上,故非等同,智者请详。

二色阴尽相(定中末相)。经文:【若目明朗,十方洞开,无复幽黯,名色阴尽。是人则能超越劫浊。观其所由,坚固妄想以为其本。】

[注释]:“若目明朗”:“目”,]就是慧目。以定慧力加深,故慧目明朗,于是发本明耀,亦即心光发明。“十方洞开”:“洞”,就是[达,无遮。以心光发明,故见内外十方洞达、开通。“无复幽黯”:以十方洞达故,内外悉皆光明,故不再幽黯。“色阴尽”:“尽”,就是销尽。《楞严正脉》:“问:‘诸色尚见,何以言尽?’诸位!所谓的色阴尽,是指内在不着相,叫做色阴尽,你一定要记住这个。不是把那个色,把色法全部烧掉、除掉,诸位!于一切色相,缘起相,色法就是缘起法,于一切缘起法,统统不执着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根、耳根,乃至意根,统统不着!名为色阴尽。诸色尚见,何以言尽?

所以在座诸位!修行不是要除去色相,而是透视它,如幻;而是透视它,是生灭;而是透视这个色法,是缘起法;而是透视这个色法,是生灭法,是无常法;是条件所构成的、不实在的缘起的假相。你不必去除去这个色相,你一样过你平安、平稳的日子。答:‘圆融中道,岂尽色成空耶?但尽色阴,不覆盖而已。’”意思就是说:圆融的中道,为什么尽就是除?为什么一定要把它除去色相才变成空?只要尽,“尽”就是除,只要你于色阴,一切的缘起法,不执着,不盖覆,就是不会遮盖你的本心,你的本心,你的本性,不会受到色阴,凡所有相,缘起的假相而动摇。忆忘恒一,忆忘一如,动静不移,忆忘恒一,色阴就尽。鄙意以为,盖色阴尽,非灭色成空(灭色成空即成外道四空天),但以三昧力,什么叫三昧力?定慧均等,能止、能观,本性的止,本性的观,怎么样?[令本有智光照彻内外诸色,]简单讲:一个开悟的圣人,就如同心中有一部X光,人的身体X光一照,空无自性,剩下骨头。开悟见性,那个人的心就像一部X光一样,什么色相到他前面来,一眼就照破。你也不必去除它,令不复“阴”尽;“阴”若不尽,阴即非阴,但有其名,故名尽也;此即佛无上乘之“空而非空,不坏其相”,甚深微妙,不与外道共也。又,“色阴尽”,即是“破色阴”,或“照见色阴空”(如《般若心经》义然)。如般若心经里面也是这样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亦空,空不亦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“超越劫浊”:“劫浊”,依本经言,即是空见相织、空“、”见相织,空见纠缠不分的境界。什么叫做空?就是虚空。什么叫做见?就是妄动的一种执着的观念。承认有个色法,承认有个虚空,叫做空见相织,那么就实实在在的虚空了,而不晓得这虚空是真心、真如本性所影现出来的假相,不知道!如前经文释劫浊云:“汝见虚空,空见不分,相织妄成,名为劫浊。”可知上面经文说“如明目人处大幽暗”,正是劫浊相显现的]这个境界。现在定力转深,顽空之色照破、销亡,故能见之见精无所织,故能超越空见相织的劫浊。

“观其所由”:“观”,]就是[回观。“其”,就是指色阴。“由”,所生之由,即生起之因。谓既超越之后,回观色阴及劫浊生起之因由。在座诸位!只有这个色,我指的这个是色受想行识的“色”,就是这个相,这一关就好。所有的感情、男女,就是着对方的相,对不对?所有的电影,爱恨情仇,哪一个不是为了这个假相?而修行人还不用讲到第二个,一念就可以照破这个假相。所以师父常常告诉大家:你一定要常常看到生命的终点。你观想一下:你有一天,人家拿着你的骨灰,拿着你的骨灰,要进去纳骨塔的那个,然后上面有你的相片,你一定要常常这样观照:我有一天会送进纳骨塔,在座诸位!你今天所有的伤心事,没有意义!所有的孝子贤孙,没有意义!所有的房地产,没有意义!你家那台Benz.没意义!BMW,也没意义!再来,我家甲仙五十几甲地,没意义!再过来还有什么?比方说:帝宝(台北豪宅)好了,随便一个帝宝就有三、四间,也没意义!再来要做啥?统统没有任何意义!没有任何意义喔!弄清楚了,弄清楚,所以佛法,真的是了不起!

我们大家都要想要找到幸福快乐,对不对?可是你这个色受想行识突不破,这假相突不破,哪里有什么?对不对?所以不了解生命,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!我们每天都在处罚自己:看到什么,执着什么!看到什么,不满什么!看到什么,就爱什么!那哪一种事情会让我们会快乐?没有啊!那个看破的那一念,就觉得很快乐,不百般……不计较,那个心就快乐。所以真正的幸福的人生,是充满佛的大智慧的。要不然释迦牟尼佛,出生为太子,也不必跑去出家修行,这个世间如果有真实的快乐,人家还干嘛要剃度出家呢?是不是?这个世间,你找不到真正的快乐!那一念充满着:知足,禅三昧,持戒清净,不违背因果,那个法的喜悦,幸福就建立起来,幸福就建立起来。

那再来,你就衣食住行、万法统统是随缘!但是,你这个要生长在清净的国土,没有战争的国土啊,你向叙利亚,政府军跟这个民兵干起来,两天死多少人?死一百七十几个,现在都是中东,中东叙利亚,是不是?二天,死一百七十几个,人命不值钱,人命,一点价值都……在那个时空,不值钱。佛法呀,他必须要国泰民安,人民富庶,有饭吃,这个时候来谈佛法,法轮未转,食轮先转啊,都吃不饱了,都碰到战争了,那你怎么讲佛法咧?要讲给谁听?对不对?战争的时候,馒头比较重要;太平盛世的时候,佛法跟馒头一样都很重要!因为馒头不能放弃啊。馒头放弃,就没有三藏十二部经典,饿得直发抖,怎么听的下佛法?对不对?都没饭吃了,怎么听三藏十二部经典?所以生长在一个和谐的国土,那么和平的国土,没有战争的国土,大家丰衣足食,能够坐在这个地方,共同来互相为了正法来研读佛法,这种机会因缘来增长大家的法身慧命,你就知道:大家,坐在底下的,要修百千万劫啊,百千万劫,要不然这如果台湾乱起来,对不对?飞机大炮开始在打,那你怎么有办法坐在这里啊?是不是这样?没办法的。所以,我们要有一个心态:感谢上苍,我所拥有的;也感谢上苍,我所没有的。那这样用感恩的心,我所拥有的,感谢上苍;反正我很知足,也感谢上苍,我所没有的。有跟没有,我都很感谢!日子就不一样了,日子就很好过了。

 “坚固妄想以为其本”:“妄想”,为“欲有所见”之妄想。谓欲有所见之妄想十分坚固,以致于顽空中结暗为色,成就所见相,这就是色阴及劫浊生起的根本。

[义贯]:“若”定慧力加深、慧“目明朗”,发本明耀,心光发明,照彻内外“十方洞”达“开”通,悉皆光明,“无复幽黯”障碍,“名色”之“阴”覆已销“尽。是人”于此时“则能超越”空见相织之“劫浊”,既超越之后,回“观其”劫浊与色阴“所”生起之因“由”,乃知端由自己“坚固”执著欲有所见之“妄想”,以致于顽空中结暗为色,因此空见相织,“以为其”生起之根“本”。

[诠论]:前面一章“色阴区宇”可说是修首楞严三昧时,证得三昧的最初现象(初相)。此“色阴尽”章,则是以三昧力照破色阴的最后成果之相。而在这“初相”与“末相”之间,也就是在照破色阴的过程中,还有十种现象,称为“色阴十境”,或“色阴十魔相”,即是下面经文所开示的。然必须明白,客观而言,这“色阴十境”实是三昧中(定中)所显的十种现象(境界),而这些现象本来是自然的,也不是坏的现象,注意!那个现象是暂时的现像,这个,重点!不是证量的现像,证量是一证永证;暂时的现象,就是很快就会消失了,就是:不是佛的真实境界。[更不须认为它是“魔相”;魔与非魔,端在自心之贪爱与否;若自心贪,(或贪爱此相本身,或以此为本而欲贪得其他世法),则不论善相、恶相、甚至中性之相,一切都可成魔相。]诸位!佛,学佛,只有一个字,着,就不对。傲,就不对。你记得这句话!十方三世一切佛,修行,着就不对!傲就不对!着,执着相,就不对;傲,觉得自己很有修行,就不对;记住关键,再来就好修行了。修行人,着,就不对,傲,就不对;骄傲起狂妄的心,那就不对了。所以证的无上的涅槃的人,是非常谦卑的,绝对是非常谦卑的。[反之,若自心不贪,则定中所现之一切相皆得“名善境界”(如佛所言),乃至知见一切相本自如如,何魔之有?简言之:“贪境即魔,了境成佛”。故欲修首楞严大定,必须先断三界贪,不著色声香味触法,应无所住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然后堪修大定。

又,以首楞严三昧力照破色阴、超越劫浊之后,依次又继续深入照破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、而超越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。五阴中的每一阴之照破过程中,于其定中亦皆各有十种现象产生,故共有四十种“阴境”(魔相)产生,详如下面经文之所发挥。]我们今天有一定的,一定的这个篇幅,所以我们必须再耽搁大家一点时间,等一下在休息。

三  色阴十境相(中间过程诸相)。⑴  身能出碍。

经文:【阿难。当在此中精研妙明,四大不织,少选之间,身能出碍。此名精明流溢前境。斯但功用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[注释]:“当在此中”:指住此三摩地、色阴将破而未破之际。“精研妙明”:行者继续精细研修妙明之本性或]者是[闻性。“四大不织”:便达于内外之四大不再互相交织的境界,]在座诸位!这一句其实很简单:四大不织的意思,就是不再被四大的缘起假相所迷惑,就是这个意思。四大不织,地水火风所构成的,只要地水火风所构成的,那当然就是山河大地、鸟兽鱼虫,我相人相众生相,宇宙,凡所有相都是四大所构成的,四大不织,就是:看破所有的四大所缘起的。你这个色身是不是四大所构成的?是!那就不实在了。便达于内外之四大不再互相交织的境界,[因此根尘得以脱黏。]“少选之间”:“少选”,就是不久。“身能出碍”:“出”,就是超出。“碍”,就是质碍。

“此名精明流溢前境”:“精明”,就是[心精妙明。“前”,就是现前。“境”,]就是[根尘之境。这是心精的妙明之光,流溢于现前的根尘之境。“斯但功用”:“斯”,]就是[此。“但”,只。“功用”,功能作用。谓:这只是定中精研深入妙明闻性所显发之一种作用(现象)。“暂得如是”:灵光乍现,暂时显现如是现象。“非为圣证”:并非已达圣人所证之境界,一证永证,故非以后随时想入如是境皆能够作到。“不作圣心”:行者若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。“名善境界”:则还能称为修行的善境界。“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”:只要一执着,就麻烦了![但若把它当作自己已得圣证来了解,就会受到诸魔群邪的惑害。]就像念佛的人,一天到晚想见佛,一样的可怕!所以印光大师说:念佛但问定不定,不问见不见。你心有没有定在这一句佛号?但问定不定!念佛的人,你的心有没有定在这一句佛号?不问见不见。不管他有没有见佛、不见佛。心存见佛,印光大师说:这个就是着魔的开始。

[义贯]:“阿难,当”你“在此”三摩地“中”,色阴将破未破之际,你继续“精”细“研”修“妙明”之本性,而达内外“四大不”再互相交“织”,因而根尘脱黏,“少选之间”便觉你的“身能”超“出”质“碍,此名”心“精”的妙“明”之光“流溢”于现“前”根尘之“境”,故不相碍。“斯但”定中闻性所显之“功”能作“用”,系灵光乍现,而“暂得”显现“如是”现象,“非为”已达“圣”人所“证”之圣境,一证永证,时时自在能作。若“不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仍得“名”为修行之“善境界”;然“若作”为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贪爱取著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之惑害,而落入魔道圈套。

⑵身彻拾虫。经文:【阿难。复以此心精研妙明,其身内彻。是人忽然于其身内,拾出蛲蛔。身相宛然,亦无伤毁。此名精明流溢形体。斯但精行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2214页:[注释]:“复以此心”:“此心”,指三昧中之定心。“其身内彻”:“彻”,通彻光明。因习久功深,其心光渐能收摄而内照,不再只能外溢,因此得照彻其身内,令通体光明。“于其身内拾出蛲蛔”:即探手入身中,拾出蛲虫、蛔虫。蛲虫形]状比较[短,蛔虫形]状就比较[长。“身相宛然”:但是不影响身体,“身相”,指行者自身之身相。“宛然”,就是依然。谓虽伸手入体内抓虫出来,但行者自己的身相依然如故,没有任何损伤。告诉诸位:就这一点功夫就好,在这个世界上,目前还没有看过一个修行人有这种功夫,你知道吗?色阴,在目前这个世界上,还没有看到有这种伸、跑进去,用手跑进去身体抓虫出来,还没有这种功夫。所以简单讲,不要一直吹牛,一直吹牛,吹牛就是说:你很棒的意思。“此名精明流溢形体”:这是心精妙明之光,流泄充溢于自己的形体之内,所产生的现象。“斯但精行”:这只是精研妙明之行所产生的作用。

[义贯]:“阿难”,此行人“复以此”三昧定“心”返照“精研”本心“妙明”,习久功深,心光不再外溢,而返照自身,即自见“其身内”光明通“彻。是人忽然”探手入“于其”自“身内”,而“拾出蛲”虫“蛔”虫;虽然伸手入体内,但行者之“身相宛然”,(依然)如故,“亦无”任何“伤毁”之处;“此名”心“精”妙“明”之光“流”泄充“溢”于自“形体”之内所产生的现象。“斯但”定中“精”研妙明之“行”所发生的作用,令“暂得”显现“如是”现象,不久将息,“非为圣”人实“证”境界,一证永证。若“不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,亦得“名”为“善境界”(没什么不好);]注意那四个字:“不取不着”。这个就是重点![但“若作”为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贪爱取著,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所惑害,堕魔圈套。

⑶  精魄离合、闻空说法。经文:【又以此心内外精研。其时魂、魄、意、志、精神,除执受身,余皆涉入,互为宾主。忽于空中闻说法声。或闻十方同敷密义。此名精魄递相离合,成就善种。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[注释]:“内外精研”:对内身外境精深研修,]就是废寝忘食在研究,[而达]到[身境虚融。“魂魄、意志、精神”:中土之医经云:魂在肝,魄在肺,意在脾,志在胆,精在肾,神在心。所以中国人很会用这个名词,我们称为“肝胆相照”真的是讲得非常好,嗯!肚胆相照,非常好!还有这“心心相印”,中国人很会用这个。“除执受身,余皆涉入”:“执受身”,能执受的身根。谓整个身体,除了身根之外,其余皆互相涉入。“互为宾主”:因以定心精究内外唯空,遂令五内主神无所依附,流出于外,迭相依附,因而互为宾主。“忽于空中闻说法声”:这是由于宿世所修习的闻慧的种子,存于藏识田中,为定力所激荡,迸发而出,遂寄神魂而现说法声。]诸位!人的那个善根是很重要的!像有一天啊,这是二十年前啊,有一天,师父在晚上休息,梦到,奇怪?为什么那么远处,有人在念经做早课?就循着这个声去走走……看到一个寺庙,哇!那就大家都是法师,在诵这个楞严咒,所以连在梦境一听到这个诵经的声音,持咒的声音都觉得很好听!很好听,非常的好听!对不对?那么如果没有善根的人,他怎么会在梦境里面梦到这个啊?所以在座诸位!当你有善根深厚的时候,见到佛、法、僧,你会生起大欢喜心,你就是很有善根的人,连在梦境,梦到了三宝,都是心里非常的欢喜,此人善根深厚。“此名精魄递相离合”:精离于本位而合于魄(魄为主,精为宾),或魄离于本位以合于精(精为主,魄为宾),故互为宾主。“成就善种”:宿昔所成就的善因种习,由定力摄持所显之现象。

[义贯]:此楞严三昧行者“又以此”定“心”对“内”身“外”境“精”深“研”修,达于身境虚融之境。“其时”行者之“魂、魄、意、志、精、神”,整个身体“除”了能“执受”的“身”根之外,其“余皆”互相“涉入”,迭相依附,“互为宾主”。接着,“忽于空中闻说法声,或闻十方同敷”如来“密义;此名”于定中,身内“精魄”等,为定力所激,而“递相离”于本位、附“合”于他,且因宿昔所“成就”之智慧“善种”为定力激荡迸发,寄于离合之精魄所现之现象,故为“暂得如是”之现象,不久将息。在座诸位!熏习到善根的时候,全身的细胞都是佛根,你记得喔!五脏六腑也都是有佛根,都是有佛根的,心就是身,身就是心,连器官都种下佛的种子。在座诸位!这经典这样记载,注意听啊,经典这样记载:佛成道以后,这是经典记载的,因为很久没有洗澡,入于禅定,佛成道以后,哇!那身体放光,脸上、身体放光,进入无比的安详,因为已经成就佛道了,在这个睹到东方,那星啊,刹那划过天空,一下子,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。这经典这样写的:佛就到这个河边,开始去洗个澡,洗个澡,因为太久了没洗澡,就搓一搓,搓一搓,(师父双手比划)佛身上所搓下来的灰尘,哪个鱼啊,虾啊,吃到了那个灰尘,所有的脱灭无量罪,上升天界,上升天界。我就没有这个功夫,要不然我就搓一些给你,对不对?我就没有这样的功夫啦,这没有办法,不然就泡一杯来喝一下,我没这种功夫啦,真的!我看到这一段,哇!吓坏了!这是……哇!这个连佛陀的身上的灰尘这样拍下来的,都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我看到这段,我自己搓搓看,(师父比划)喔!我看还是不要,这不行的。所以成就一尊佛啊,不简单的!说:暂得如是之现象,不久将息,“非为圣证”,非一证永证。若“不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,亦得“名”为“善境界”(没有甚么不好);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贪爱取著,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之惑乱,坠于魔道。

⑷境变佛国。经文:【又以此心澄露皎彻,内光发明。十方遍作阎浮檀色。一切种类化为如来。于时忽见毗卢遮那,踞天光台,千佛围绕,百亿国土及与莲华,俱时出现。此名心魂灵悟所染,心光研明,照诸世界。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[注释]:“澄露皎彻”:澄净显露、皎洁洞彻。“内光发明”:始觉之内光开发显明。“十方遍作阎浮檀色”:十方无情界(依报),都成阎浮檀金之色。“一切种类化为如来”:而一切有情类都化成如来。此则为“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”之先兆。“毗卢遮那”:梵文,义为日光遍照,为法身佛,又译为大日如来。]诸位!密宗才称大日如来,只要听到大日如来,统统是密宗的名词。八十华严翻译成:vairocana,就是毗卢遮那;那么这个六十华严,用后面三个音:卢舍那,locana。卢舍那……就变成卢舍那佛。“踞天光台”:“踞”,即据也,即坐也。“台”,就是莲花台。坐于赫赫天光之莲花台也。“此名心魂灵悟所染”:这是由于心魂中,依宿昔闻熏经教,今由定力所引灵悟之所染。

 [义贯]:楞严三昧行者“又以此”禅定“心,澄”净显“露皎”洁洞“彻”,始觉之“内光”开“发”显“明”,而显现“十方”无情世间(依报身)“遍作阎浮檀”金“色”,而“一切”有情“种类”(正报身)皆“化为如来”;“于”此“时忽见”法身如来“毘卢遮那”佛“踞”于赫赫“天光”之莲花“台”座上,有“千”化“佛围绕”四周,“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;此名”于“心魂”中,宿昔闻熏经教,今由定力所引发“灵悟”之“所染,心光研”穷发“明”,故得“照诸世界”,此乃定力所持,而“暂得”显现“如是”现象,不久将息,“非为圣”人实“证”,一证永证;若“不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此境界,亦得“名善境界”(没]有[甚么不好);]只要你不取不着,就没有甚么不好,但[然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而贪爱取著]这个就坏了大事!十方三世一切佛,修行都是那个:不取不着;十方三世一切魔,就是后面这四个:贪爱取着。这个就是关键,谈爱自己的境界,取着自己的境界,而夸大其辞。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所乘所惑,坠于魔道。

⑸  虚空成七宝色。经文:【又以此心精研妙明,观察不停,抑按降伏,制止超越。于时忽然十方虚空,成七宝色,或百宝色。同时遍满,不相留碍。青黄赤白,各各纯现。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。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[注释]:“抑按降伏”:“抑”,即抑止其心。“按”,就是按令不动。“降伏”,就是降伏其心。“制止超越”:谓约束定力,不令定力超过慧力,以维持定慧均等。“十方虚空成七宝色”:《楞严经宝镜疏》云:“前见金界及如来者,乃为色变;此见空成宝色者,现在是变成虚空了,现在是虚空成七宝色了,乃为空变。然此色空俱属色法,皆眼对之境,今既云变,则知色阴逮亦不久,而将破矣。”“此名抑按功力逾分”:“逾分”,]就是[逾于常分。谓这是因定力抑按其心的功力超过常分,也就是定力的作用过大,胜于慧力,以致其心被逼迫至极,而焕然显现如是等境界。

[义贯]:楞严三昧行者“又以此”定“心精”细“研”修“妙明”闻性,以慧“观察不停”,时时“抑”止自心“按”令不动,“降伏”其心,作意“制止”定力使不“超越”慧力,强令定慧均等;“于”此“时,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,或百宝色”,然此诸宝色却“同时遍满”虚空界,相涉相入,“不相留”滞隔“碍”,且“青黄赤白”各正色,皆“各各纯”一无杂而“现;此名”定力“抑按”其心之“功力逾”于常“分”,而致定力的作用过大,胜于慧力,所显现之现象,“暂得如是”不久将息,“非为圣证”,欲现即现。若“不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,亦得“名”为“善境界”(没]有[甚么不好);但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而贪爱取著,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所乘所惑,坠于魔道。

2223页:⑹ 黑暗中能见物。经文:【又以此心研究澄彻,精光不乱。忽于夜半,在暗室内,见种种物,不殊白昼。而暗室物,亦不除灭。此名心细,密澄其见,所视洞幽。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
[注释]:“研究澄彻”:精研细究,澄净其心,照彻前境。“精光不乱”:精细之心光凝定不乱。“在暗室内见种种物”:见种种室中本无之物。《楞严经正脉》这么说云:“曾闻有人在静室中,忽见一人自地而出,一人从壁中来,(此二人)对语良久(后),各没原处,又有三五裸形人(裸身人),高二尺许,(偷)窃室中米,傍若无人也。”“此名心细密澄其见”:这是因为心光细密,而得澄彻其见。“所视洞幽”:所看到的洞彻幽暗之境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~37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(慧律法师版)

楞严经讲解370: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执理废事;修行不能投机取巧

楞严经讲解371:看到稀奇古怪的、佛的、自己的境界的都因为执,执为禅之大病

楞严经讲解372:不受情绪的控制;不受环境的影响;学佛就是这个目的

楞严经讲解373:生命是一连串的行为编织而成的,佛弟子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跟因果负责

楞严经讲解374:二乘人声闻跟缘觉还有变易生死,识心仍然是微细的生灭

楞严经讲解375:很多人在一个团体住不下来,其实是自己的问题

楞严经讲解376:看你的内心是什么世界,可以感得将来

楞严经讲解377:薰习了圆顿的大教,你生生世世都是圆顿的大教根器了

楞严经讲解378: 顿悟还是没什么力道,还要事修慢慢力量才会渐备

楞严经讲解379:返闻一门是专指耳根门,不包括所有的楞严三昧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